您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 民俗文化 >

传统文化“趋时更新” 年轻人才会爱了爱了

发布时间:2021-09-13 10:12|栏目:民俗文化 |浏览次数:

小时候,每逢中秋佳节都是和长辈团聚一堂,拜月、赏月、吃月饼、吃柚子,成为记忆中的美好画面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节日的气氛反而淡了。但在江西,也有很多地方将传统非遗民俗文化传承下来,并加以发扬光大,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,让当下年轻人爱上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,并借此表达美好愿景。如独特的烧塔习俗,锣鼓喧天的红火场景,让人神往。盛大庄重的宜春中秋拜月仪式,让人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……

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、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。民俗一旦形成,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、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,同时也是民众习得、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。对于年轻人而言,传统文化活动给了大家更多表达情绪、快乐的理由,不是为了过节而过节,而是大家需要这样的契机,内在有这个需求,通过过节、狂欢、祈福把压力宣泄出去。

在传统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上,传统节日无疑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传统节日是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机会,早在2005年6月,中央宣传部、中央文明办、教育部就专门下发《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》,要求各地以传统节日为契机,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。那么,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?

首先,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以及采取相关措施引导显得尤为重要。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加强教育引导,凸显文化自信,尤其是让青少年了解并喜爱传统民俗文化,这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,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氛围营造。如2008年,国务院新增清明、端午、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,对传统节日开展申遗保护;2009年,端午节正式列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等。

其次,加大传播力度,不管是传统媒体,还是自媒体,应该加强对传统节日、传统文化的关注,自觉承担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,通过多种形式报道,打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。

弘扬传统文化,也需要传统文化“趋时更新”。在保持传统基因的同时,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适应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、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,与当代人对话,满足当代人需要。

Copyright © 2021 北京一牛世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电话:010-69590992 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南街73号 
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2021027497号-2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8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