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块小小陈皮,全产业总产值达到66亿元,吸引50000多人创业创新,让广东新会一个普通乡村年均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;安徽休宁深山里的一条鱼,经旅游带动,卖出翻倍的价格;新疆伊犁州的“夏黑”葡萄,离开烘干房,下一站将是日本的高档超市,每公斤标价高达160元……7月12日,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在江苏扬州召开,这是南方农村报社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的情况。
这样的案例在全国还有很多。正是融合的力量,带来乡村产业的华丽变身!
近日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,吹响乡村产业振兴集结号。
发展乡村产业,就是要把农业农村资源要素激活起来,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走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,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,为广大农村发展带来无限的潜力和机遇,把产业留在农村,把增值留给农民,让农村美起来,农民富起来。
融合创新,让现代农业强大起来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就是要推动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。习近平总书记把产业振兴放到五个振兴的首位,明确要求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,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构建乡村产业体系,实现产业兴旺。
近日,国务院印发了《意见》。文件提出,“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,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”。
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正当其时。做到产业兴旺,必须统筹推进产业融合、主体融合和利益融合,催生融合业态、培育融合主体、建立融合机制。
纵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发展,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。从过去一二三产业相对独立,到现在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,新型城镇化的推进,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阶段性变化。从“吃饱”转向“吃好”,对农产品加工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,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。与此同时,农业休闲旅游、文化传承等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消费需求在扩张。
按照“消费导向”的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交叉,汇聚我国乡村产业的蓬勃兴旺之势,让现代农业强起来。
政府扶持力度加大,新会柑农乐开颜
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,吴国荣和新会陈皮村的村民深有体会。吴国荣以公司为载体“建”一个有别于传统村落的“陈皮村”,他变身“村长”,一步步将“陈皮村”打造成三产融合园。目前,全区新会柑种植面积增至10万亩,全产业总产值达到66亿元。
融合多元,新业态新模式多起来
近年来,各地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中,催生出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。
农村产业融合,融出了新气质,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,乡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;融出了新业态,延伸型农业、体验型农业、智慧型农业等都令人大开眼界;融出了新范式,农村活力显著增强。
数据显示,在融合主体上,我国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.7万家,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43家;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已达217万家,各类家庭农场60万个。农业与文化、旅游、教育、康养等产业高位嫁接、深度融合,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、广大小农户积极参与的融合格局。
融合载体上,已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、农产品加工园1600个、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148个,农业产业强镇更是星罗棋布。
龙头企业、融合载体带动,新型经营主体踊跃跟进,带动千千万万的农民参与,分享融合发展的红利。
2018年,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了四个通知,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、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。乡村产业的大融合、大发展,极大加快了现代种养业、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发展进程,产业链在延长、供应链在优化,价值链在提升。
农产品加工业上,初加工促销售和精深加工增效益并列。引导10万个农户和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,开展蔬菜水果的储藏保鲜、净化烘干和分级包装,降损失,保品质,大幅提升农产品价值。截至2018年,国家通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,增加农产品初加工能力1000万吨,吸纳30万农民就业,带动162万农户增收。
依托地域辽阔和资源丰富的优势,以“特色立业”成为地方发展乡村产业的不二法宝。历经千年的广东新会的陈皮畅销全国;吉林长白山的人参还没有长成,已被外地客商订购;山东临沭看似粗糙的柳编可以成为外国家庭的装饰物;湖北潜江稻田里的小龙虾有谁能想到,几年之内会风靡夜市,壮大成一个千亿元的财富王国。他们无一不是在特色产业园的带动下催生的特色产业集群。
广东吴川机械化收割 摄影/全凌锋
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,农业+养殖,农业+加工,农业+旅游,农业+信息,农业+服务……新主体大量涌入、新技术广泛应用,农村的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层出不穷,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。
数据显示,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品牌达10万余个,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.9万家,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.9万亿元,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达8000多亿元,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,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.3万亿元。
融合共享,乡村美丽农民富起来
绿色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领,全国化肥、农药使用量已实现负增长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%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%,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60%,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超过3000万亩。
创新创业上,下乡创业蔚然成风。截至2018年,各类回乡下乡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,各类“田秀才”、“土专家”、“乡创客”等达到3100多万。一大批农村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在这里诞生,他们在广阔的乡村掀起蔚为壮观的创业奔富热潮,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一股强大力量。
世界长寿乡蕉岭,当地发展特色丝苗米,农民增收 摄影/何森垚
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开辟新渠道,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新途径,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。
总体上看,农村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,存在融合理念滞后、融合主体带动力较弱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衔接性不强等问题。导致粗放式增长,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以上,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为2.3,与发达国家3.4的比值差距较大。趋同性结构,原字号的大路货多,产品处在价值链中低端。分散化布局,产业集中度低和园区聚集度低,仅有28%的乡村产业聚集在各类园区。在瓶颈类制约中,存在资金不好筹、土地不好拿、人才不好聘三大痛点。
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把产业留在农村,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、产业功能拓展的收益。
在实践中,各地也结合实际,建立了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,比如创新发展订单农业,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,与农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,形成稳定购销关系,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、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等。
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绥阳镇,形成集黑木耳智能栽培、精深加工、菌资装备制造、现代物流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,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.8万元,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%。
宁夏隆德县陈靳乡清凉村采用股份制分红;用红薯发村致富的山西阳泉市平定县半沟村,合作社以半沟村为龙头,联合周边6个村抱团种植红薯,种植面积从以前的2000多亩增加到5500亩,产值达到2000万元。
乡村产业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万众瞩目,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飞速发展。做好融合文章,完善乡村产业体系,培育壮大乡村产业,还需“三农”人奋斗不息。